两岸观察丨大陆坚定推进两岸融合 究竟带来了什么?

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落户示范区的台湾同胞有着怎样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大陆坚定推进两岸融合,而民进党当局却极力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对于这个问题两岸关系专家怎么说?

两岸观察丨大陆坚定推进两岸融合 究竟带来了什么?

来源:国际在线 2025-05-14 09: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部省际工作会议”5月8日在福州举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表示,对于示范区建设,将加大支持力度,为全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做好示范,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累条件。

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落户示范区的台湾同胞有着怎样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大陆坚定推进两岸融合,而民进党当局却极力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对于这个问题两岸关系专家怎么说?

经济融合:台企台胞共享发展机遇

走进位于福州马尾区的翁财记炒货车间,机器轰鸣、香气四溢。这个在台湾家喻户晓的瓜子品牌1991年来到福州设厂,成为大陆最早的台资坚果炒货食品企业之一。

福建“翁财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英敏对《两岸观察》记者表示,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食品文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台湾风味的小吃能够引进大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后,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央对于台企台胞在大陆扎根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就在上个月底,包括“金门高粱酒”“翁财记”在内的6个台湾品牌正式被认定为“福建老字号”。这是台湾品牌首次加入福建老字号“大家庭”。在翁英敏看来,这意味着未来在大陆将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他说,在《意见》里面,其中有一项是支持台企去申请老字号。在这个政策之前,可能我们还达不到标准,这个政策把在台湾的经营年限也合并计算进来,这对台企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

福建是台商投资大陆最早,也是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新设台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台资额均居大陆首位。

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部省际工作会议”上,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吴偕林介绍,今年1至3月,闽台贸易额224.6亿元,实际利用台资6.4亿美元,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保持大陆首位,累计设立14个国家级台创园。示范区对台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融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地生根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作为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福建,推出“台胞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台胞提供住房、金融、出行、就业、就医、办证等一站式服务。

台湾青年吴升桦向《两岸观察》记者分享经历时表示,很多台胞台企刚来到福州设立公司的时候,可以就企业的法务、落地条件,银行开户等内容向在地咨询,这里的相关机构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沟通与协调。

唯有融合,两岸才能共赢。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福建,在两岸深化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开展了许多创新探索:比如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台胞可取得大陆相应技能证书;台胞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仲裁员、调解员、陪审员;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实施定居落户“愿落尽落”等等。许多和吴升桦一样的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从观光客、陌生人的角色,逐步转变为融入者和在地人,继而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引导者。

情感融合: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福建努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厦金一日“同城生活圈”,推动两地通电、通气、通桥、通水,为台胞提供数千套保障性住房。而在台湾海峡东岸,民进党当局却极力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处心积虑打压限制台胞台企到福建参与示范区建设,企图谋求两岸“脱钩断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近日就表示,这些外部形势对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继续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近两年来,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两岸融合发展正逐步从单向走向双向;从低阶的初步融合,走向高阶的融合发展。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对《两岸观察》记者说,毫无疑问,融合发展是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现代化的福祉,这是一个积极性的政策。

我有一些建议,就是如何善用大陆现有的科技成就,现有的资讯时代的、未来化的现代化,来吸引台湾年轻人,这才是最好的一种融合发展的方法。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