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名台湾校长11月29日来厦,赶赴和大陆同行一年一度的“约会”——第十七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当天在厦门举行。
这样的“约会”,两岸校长坚持17年了。
论坛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始于2007年,原名叫做“首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在厦门举行。之所以叫“首届”,因为原本计划是举办一届。
不料,首届论坛上,两岸的教育工作者相见恨晚,论坛闭幕式上,双方约定:要办第二届,而且,要办到台湾去。时任台湾领队杨朝祥说,希望两岸校长“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成好朋友,四回不分你和我”。有人问他,如果论坛举办第五届,你要怎么说?不过,大多数人觉得:怎么可能?能办四届就很了不起了。
结果是,它不仅用完了“四回”,还度过“七年之痒”,走过“十全十美”,到了第十一届,大家没有再费尽心思地“造句”,它成为常态论坛。
首届论坛举办时,之所以定名为“百名“,是想能有100人来就不错了,不料,第一届台湾校长来了130多名,这还是果断喊停的结果。后来的论坛参加人数,远远突破百名。
不仅如此,论坛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大陆的参会对象由厦门增加为福建全省、北京、上海、陕西、浙江、湖北、甘肃、湖南、天津、新疆、江苏、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地。
两岸教育面临的挑战高度相似
这一论坛,是目前海峡两岸教育界最老的论坛。
论坛之所以能历经人事更迭而流传下来,有很多因素,譬如说,两岸教育人的执着,以及通过交流后建立的牢固友谊。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论坛的延续也遭到挑战,最终,两岸教育人的执着,论坛继续举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
更重要的是,两岸教育者发现他们面临的挑战高度相似,可以携手共同去攻克,毕竟同宗同族,文化背景相似,“在某一个地方不容易做到的事,在另一个地方要成功,也不容易”。换句话说,两岸教育人的交流,可能比和其它地域同行的交流更有用。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认为,论坛的意义在于:两岸校长们通过论坛增进了了解,建立了友情,成为了朋友,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助推了两岸融合发展。(佘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