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正处在日本殖民高压统治之下的台湾。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康有为、梁启超等学子发起“公车上书”,反对割让台湾。“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避走日本,创办《清议报》鼓吹变法。其时,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的武装斗争不断遭到残酷镇压,至1905年,坚持抗日的柯铁虎、林少猫相继失败。1906年被称为“生番克星”的佐久间左马太任台湾总督后,展开了两个五年“理番计划”,开始镇压台湾少数民族的抵抗。殖民高压统治之下的台湾知识分子开始思索,台湾的出路在哪里?
1907年6月,林献堂游日时,特意去拜访梁启超。由于两人都听不懂各自的方言,便展开笔谈。林献堂诉说了台湾人民的苦难境况,求教于梁启超“我们处在异族统治之下,政治受差别,经济受榨取,法律不平等,最可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斯,不知如何而可?”
梁启超告诉林献堂“30年内,中国绝无能力可以救援尔等,勿宁效爱尔兰人之抗英。初期爱尔兰人采取暴动抗争,但小则以警察,大则以军队,终被压杀而无一幸免,后乃变计,勾结英国朝野,渐得放松压力,继而获得参政权,终得与英人分庭抗礼,尔等何不效法之?”
梁启超告诉林献堂的“爱尔兰抗英”之策,就是在祖国弱乱不能给台湾以支援的时候,台湾人民不要作无谓的牺牲,要采取非暴力民族民主运动,“非暴力抗日”。梁启超的建议与林献堂主张的温和抗争想法不谋而合,对林献堂这代台湾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台湾的殖民地抵抗运动走上了以争取台湾人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主运动新路。
1911年3月,受林献堂之邀,梁启超携女及友人赴台。在台15天,梁启超进一步感受到了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残酷统治。在《斗六吏》中,梁启超记载了日本制糖会社出动警察低价强行征收农民的土地,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饥寒交迫,陷入“饿殍阗路岐”的惨状。《拆屋行》控诉了日本殖民当局以市政建设为名,强行拆毁台湾市民的房屋,“节度爱民修市政,要使比户成殷阗”,小民流落街头。《公学校》则记下了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行的歧视者奴化教育。梁启超与林献堂等台湾文人,以诗唱和,抒发亡国之下的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思念,控诉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人民的不公平对待,商讨维护台湾人权利的斗争策略。
1913年5月,林献堂前往大陆拜访梁启超,回程经日本,开始实施梁启超的“爱尔兰抗英”之策。林献堂在友人的介绍下,拜访了闲赋在家、已经78岁的日本自由民权运动领袖板垣退助,利用板垣的影响力成立台湾“同化会”。板垣成立“同化会”当然不是为了维护台湾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同化台湾人为日本的顺民,林献堂等台湾文人则希望利用“同化会”改善台湾人的悲惨境地。但是,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总督府和在台日本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坚决抵制,“同化会”昙花一现就解散了。
1919年,林献堂与蔡惠如等人在东京成立“启发会”,翌年改为“新民会”,使台湾的“非武装抗日”有了组织的支撑。1921年,林献堂领衔向日本国会提交《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从1921年开始至1934年决议停止,是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政治运动,历时14年,共提出请愿15次。这种类似走“议会道路”的斗争方式,虽然没有成功,但也迫使殖民当局部分地改善了对台湾的统治方式,为台湾民众争取到了部分权益。
1921年10月,台湾文化协会成立,效仿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制度,林献堂为总理。1927年文化协会分裂,林献堂另组台湾民众党,1930年,以设立民选的地方议会为目标,林献堂组建了台湾地方自治联盟。1937年在殖民当局的压力下解散。
以林献堂为代表领导的台湾“非武装抗日”反对日本殖民运动,虽然有消极、不彻底、难以达到抗日目标的弱点,更不可能让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而回归祖国。但是,采取“非武装抗日”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力量对比决定的。日本殖民台湾的前20年,用暴力手段残酷镇压了汉民族及台湾少数民族的反抗,从1895年至1915年间,300余万人的台湾岛有50多万台湾人惨遭杀害。1915的“西来奄”事件后,岛内再无大规模的抗日事件发生。
“非武装抗日”,以争取台湾人的权利为诉求,不与殖民者强大的统治机器正面对抗。这种柔性的抗日方法,迫使总督府经常吸收一点台湾文化人参与社会管理的让步,来释放殖民地的对立情绪,也在“皇民化”过程中,保留下了祖国的文化印记。
林献堂一生把梁启超的话作为圭臬,并认真践行到对日本殖民台湾的斗争中,其中心思想就是在母国还不强大的时候,用“非武装抗日”的方法,保全台湾,留待祖国强大。台湾的出路在中国,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救台湾,是林献堂这一代进步的台湾知识分子的深切认知。现在,台湾有人把“台独”思想上溯到林献堂的“非武装抗日”运动,这真是荒谬之极,先生地下有知,绝对会谴责这些不孝之后。
可以告慰梁启超、林献堂这些先辈的是,中国已经强大,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了。(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