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红:台湾经济路在何方?

唐永红:台湾经济路在何方?

来源: 华夏经纬网
2022-02-08 13: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众所周知,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台湾在这近40年中曾经创造了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不仅以年均12.5%的速度高速成长,而且呈现钱淹脚目的均富社会,与新加坡、香港、韩国并称亚洲“四小龙”。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从亚洲“四小龙”之首逐渐沉沦,经济成长不断减速,以致停滞,呈现所谓的“闷经济”状态。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20年,台湾GDP的年均成长率仅约3%;而且,薪资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已持续10多年;与此同时,贫富分化以及财政入不敷出的缺口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台湾经济发展近60年来呈现前后两重天的现象,引起岛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岛内外专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台湾历届当局也推出各种经济振兴方案,包括蔡英文当局的产业创新与“新南向”政策,但都无济于事。问题到底何在?出路又在何方?

实际上,台湾经济体是一个有着较好的国际经济区位、但资源要素与市场腹地相对十分有限的浅碟型的小型岛屿经济体。因此,台湾经济发展需要在投入端和产出端实施较之于大型经济体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经贸活动政策措施,以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包括投资环境与出口环境,从而可以整合利用岛内外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以有效进行全球化运作,克服经济发展面临的岛内资源要素与市场腹地的局限与约束。

在投入端,台湾需要通过相较于大型经济体更加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开放政策措施,以优化投资环境,从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进入,进而可以整合利用岛内外资源要素,克服岛内资源要素有限的局限与约束。在产出端,台湾需要通过与其经贸伙伴签订可以减免关税降低贸易壁垒的自由贸易协议,甚至经济一体化协议,以优化出口环境,从而有助于岛内生产的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以销往岛外市场,克服岛内市场需求狭小的局限与约束。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期,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主要中心,而中国大陆经济体还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地带。因此,当时的两岸关系以及中国大陆经济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海峡两岸之间只要没有战争,台湾只要与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保持正常的交流合作关系,就可以善用世界资源与市场进行有效的国际化运作。台湾经济体因此获得了长达40年的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当时的台湾,土地价格与劳工成本也相对低廉,因此在国际专业化分工中成为重要的“世界工厂”。

然而,近40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持续改革开放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大陆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中心,成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成为显著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力量。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海峡两岸在政治关系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两岸政治互信因此脆弱甚至缺乏。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历届当局都认为紧密的两岸经济交流与联系,虽然有助于台湾民生经济发展,但可能将在两岸政治关系方面造成台湾受制于人;甚至曾经还认为,将可能不利于台湾政治主体性的维持或“台独”分裂目标的实现。因此,台湾历届当局都选择“拼政治”为主,不愿意大开大合松绑其大陆政策,甚至阻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导致时至今日的两岸经济关系都尚未正常化,两岸之间的经贸活动更未能实现自由化与便利化,两岸经济体也未能实现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在两岸关系不好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台湾当局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大搞“台独”分裂活动的情形下,台湾对外也签订不了自由贸易协议等经济一体化协议。结果,台湾经济体日渐边缘化,包括贸易环境与投资环境的发展环境日渐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经济体因此不能再像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前期那样可以有效地国际化运作,不能善用世界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来发展自己。岛内外投资人因此日益看淡台湾经济的发展环境,包括投资环境与出口环境。加之岛内成本优势在先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弱化,而缺水、缺电、缺地、缺工、缺才等“五缺”问题又日渐严重,岛内投资人特别是制造业主纷纷弃台而去,岛外投资人不愿意入台投资。面临这种发展环境,在岛外投资的台商即便面临当地成本有所上升、出口环境有所变坏的境况,也不太会冒然把生产基地搬回台湾。结果,一方面造成储蓄超过贷款的所谓“超额储蓄”这一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造成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产业资本持续净流出,相关产业持续净外移。最后导致岛内经济发展所仰赖的资源要素投入长期不足,进而造成把新技术转变为新产业的产业创新长期不足,以致岛内产业日渐空洞化与单一化,并形成经济成长停滞、薪资水平冻胀、贫富分化加剧、财政入不敷出的“闷经济”局面。

综上可见,台湾经济发展减速形成“闷经济”的表层原因在于投资意愿进而投入不足,中层原因在于自由化不足与边缘化加剧,深层原因在于两岸关系制约全球化运作。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的态势下、在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台湾经济发展在根本上有赖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特别是有赖于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也有赖于台湾对外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这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没有稳定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就没有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台湾对外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也不太可能,台湾经济体必将进一步边缘化,资源要素与产业资本必将进一步净流出,产业创新与结构转型必将进一步放缓,岛内产业必将进一步空洞化与单一化,台湾经济必将进一步沉沦,贫富分化必将进一步扩大,阶层矛盾必将进一步深化。届时,台湾经济将可能在“闷经济”中窒息。

简而言之,在中国大陆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台湾经济的出路在于两岸经济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两岸关系不好,台湾经济难好。台湾欲“拼经济”,必须改善两岸关系。

作者 唐永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