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7月11日电(记者陈键兴、姜婷婷)5月台湾新冠疫情本土暴发后,出现过一个热词——“校正回归”,“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近日,一个新词“微解封”又成为新焦点,搅动了岛内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月8日,台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全台三级疫情警戒再延至26日,但自13日起适度松绑部分措施。有条件松绑对象包括风景区、游乐园、学校操场、美术馆、博物馆、电影院及除游泳池外的运动场馆等,餐厅、夜市、美食街等餐饮场所可在符合防疫要求下开放内用。
因为疫情,岛内餐厅在三级警戒下禁止内用,外卖业务增加,街头不时可见“送餐小哥”。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此“政令”一出,台湾各县市纷纷推出“应对”方案。尤其对于餐饮业开放内用,目前除澎湖外,其他县市全部“踩刹车”,维持禁止规定。此外,台北市还要求学校操场、动物园、天文馆等不开放;新北市要求电影院维持停业;桃园市不开放学校操场和公园设备;基隆市持续关闭活动中心、校园操场,禁止观光区水上活动……
疫情之下,台湾百业萧条、民怨四起,确实存在“病死还是饿死”的矛盾问题。台湾的失业率5月创7年多来新高,低工时就业人口暴增60余万,放无薪假单位数量刷新最高纪录。
疫情三级警戒下,台湾百业萧条。一家洗车店推出优惠活动招揽顾客。新华社记者 姜婷婷 摄
6月底以来,从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看,疫情有所缓和,但7月1日至11日,仍有累计新增448例确诊病例,其中本土420例,新增死亡92例。
这几天,记者的多位台湾友人打来电话,都谈到对“微解封”的担忧。“死亡率怎么这么高?问题在哪?”“没有普筛,那还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未被找到?”他们说,现在对餐厅内用等松绑,实在让人害怕,还是少出门好。
周末的台北市区街头。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联合报》报道说,民意挡不住,全台网友“横扫”各县市长的社交媒体账号“求三思”,反对声浪一波接一波。民众看不懂当局政策矛盾、逻辑错乱的措施,各县市纷纷作出“逆”表态;半松绑的业者忧喜参半,未解禁的业者失望焦心,家人需专业机构照护的家庭痛苦难忍,许多孩子家长愤怒“爆表”。
“‘微解封’未至,天下已大乱,祸首就在指挥中心。”防疫本应下“一盘棋”,但眼下看来正陷入又一波争议期。此间评论认为,指挥中心在警戒未降级下“微解封”,却只提原则,各部门自由发挥,丢给各县市自行判断、责任自负,结果“一锅杂烩”,“制造了一场‘微解封之乱’的风暴”。
台湾不大,民众日常移动便利频繁。如此“微解封”下的“一岛多制”,让各县市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可能引发更多对立纷争。难怪舆论质疑,防疫和民生的“锅”被转移了。
11日,记者在台北松山区街头走了走,人车依然不多,多数店家歇业,开门的餐馆仍贴着只提供外卖外带的提示,校园操场和街边公园都拉着警戒线。在一家连锁茶饮店,记者见到原本的3位店员只剩1人。基层百姓面对生命与生计的两难选择,着实令人心疼。
台北市校园操场,依然拉着警戒线,不对外开放。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摄
有媒体针对“微解封”做的网络民调显示,近九成台湾网友表示“不满意”,原因包括“好山好水永远在,不急于此时”“没打疫苗,很快又会沦陷”“怕会有隐形传播链造成扩大感染,要提高疫苗施打率才能解封”。还有网友说,电影院不属民生需求范畴,开放恐成防疫破口,他是影院工作人员,打不到疫苗,如松绑又不能不去上班,“真很害怕”。
有民众说,“封城”时间越长,“饿死”恐比“病死”多,但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情况下“微解封”,如造成疫情反扑,或将进入更高强度的警戒管制。
台媒亦指出,关键还在疫苗,只有达到足够的疫苗覆盖率才能放心真解封。根本问题是,面对疫情,当局“从口罩之乱、停课之乱、纾困之乱、疫苗之乱到‘微解封’之乱,处处皆乱”,“疫情威胁人民生命,冲击人民生计,可不可以别再添乱”。
疫情三级警戒下,台北市四平阳光商圈周末人流稀少。新华社记者 姜婷婷 摄
总人口逾2300万的台湾目前取得疫苗700多万剂,已接种人口覆盖率仅13%。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选择赴海外和大陆接种疫苗,有人直言“台湾打不到,只能自救”。
这两日,台湾网友纷纷用“微”字组词造句,释放压力。“喝酒叫‘微’醺,整容叫‘微’整形……”这是苦中作乐,还是自我慰藉?手停口停的业者和百姓说,“微解封”无实质帮助,若疫情再暴发,冲击更大,还是希望尽快加购疫苗。
台湾社会期待“真解封”,记者只能安慰岛内朋友说:“再忍忍,希望:希望不要一直只是希望!”
(陈键兴、姜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