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放弃台湾身份,这位上海政协委员“作出了正确选择”

1990年,13岁的谢国群作为台湾少年乒乓球队成员来上海参加交流比赛,这是他首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于是,谢国群成了新上海人,之后他又创造几个第一:1949年后南模中学第一位台湾籍学生、上海交大第一位台湾籍学生,还获全国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第一名。

20多年前放弃台湾身份,这位上海政协委员“作出了正确选择”

来源:受访者提供 2020-01-18 06: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谢医生,听你的口音是不是特别爱看台剧?”一位病人问谢国群。他乐了:“你说,我学得像不像?”

谢国群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彰化人,如今是岳阳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我来上海28年,越来越觉得沪台间、两岸间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谢国群说。

建议提高陪护人员素质

今年是谢国群担任市政协委员的第三年,他带来了“加强医院陪护人员职业化建设”“关注医院职工职业压力”等多份提案。

“从医生专业角度看,不少护工的动作很不规范。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会对术后病人造成二次伤害。”谢国群在查房中发现这个问题。同时他也了解到,有相当数量的护工是从保姆、钟点工、育儿嫂等转岗而来,前期上岗培训做得很不够。

现实情况就是,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加剧,包括住院、养老、护理等陪护人员缺口愈发严重,受过专业训练的陪护人员更是稀缺。之前媒体报道的携程亲子园、护工殴打老人等事件令人痛心。

在他看来,扶持具有良好信誉的本地企业开展陪护服务,是提高陪护人员总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施行减免租金、基金扶持、“订单式”购买等方式,帮助企业更加规模化与品牌化,推动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化。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建,了解需求、互通情况,更好服务术后病人。

“创造沪台交流不少第一”

“我创造了沪台交流的不少第一。”谢国群说自己的经历,正是两岸越走越近的生动体现。

1990年,13岁的谢国群作为台湾少年乒乓球队成员来上海参加交流比赛,这是他首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第二年,父亲又带他来上海。“在上海,运动员能边训练边学习,在台湾,运动员出路并不好。”两相权衡之下,1992年父亲决定让儿子来上海居住、读书、训练。

“很多人说我们疯了,为什么不去国外求学?”当时上海的社会发展远不如台湾大城市,街头是密密麻麻的自行车,也没多少台湾人,想听几句家乡话、吃碗台湾牛肉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谢国群佩服父亲的眼光,“1990年的上海行,别人看到了上海条件不如台湾,但他觉察出了希望与未来”。父亲的一句话让谢国群记到现在——与其过几年再来上海发展,还不如从小就到这里来融入社会,广交朋友。而谢国群的妹妹,也来上海求学。

于是,谢国群成了新上海人,之后他又创造几个第一:1949年后南模中学第一位台湾籍学生、上海交大第一位台湾籍学生,还获全国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第一名。

“学校和同学都很照顾我。”台湾使用繁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使用注音符号,大陆使用汉语拼音。刚开始,谢国群不适应,老师会给他“开小灶”。课余时间,同学们带他去上海街头转转,也会好奇地问他:“台湾和上海有什么不同呀?你们看什么电视节目呀?”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南模人记得这个有点特别的同学,“哦呦,就是那个‘小台湾’呀”。而他父亲也从最初三个月来上海看儿子一次,到之后的两三年来一次。

“我已经作出选择”

1998年,21岁的谢国群作出了两个重大选择。一次是职业选择。交大毕业后又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岳阳医院工作,成为上海首位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台湾医生。

另一次是身份的选择。那年他取得大陆身份,这是他自己的决定,家人都非常支持。等2000年回台湾探亲时,他已经成了“在大陆的台籍人士家属”。那次台湾行让谢国群很有感触。他从桃园机场回到彰化,一路上风景几乎同8年前离开时一样,“我想,两岸间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他的判断。2004年大学毕业进入医院工作,他月薪是1500元人民币,同期回到台湾工作的妹妹月薪是7万新台币。16年后的今天,哥哥的收入已经有了十几倍的增长,而妹妹月薪却减少到5万多新台币。

更重要的是,上海给了他发挥所学所长的舞台。随着业务水平提高,他开始负责科室微创手术治疗,帮助中晚期肿瘤患者提高生活质量。2008年,谢国群加入上海台盟,2010年他参加了上海医生援滇志愿活动。

现在,当年的小台湾早已成老上海,在坐诊时还能时不时讲几句不标准的上海话。谢国群说,他的孩子都在上海,既没进台生学校,也没读民办学校,而是选择家门口的公办学校,希望这样能让他们更好融入上海。而中央以及上海不断推出的惠台政策,又让他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

“历史无法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每个台湾人都要考虑自己的未来。我已经作出正确选择。”谢国群说。

(洪俊杰)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